本文介绍: 结构对准是跨模态图像生成的关键因素,先前的研究表明,成对的CT-MRI图像中的逐像素结构错位会导致重建失败。为了避免我们提出的模型中的过拟合数据泄露我们数据集划分为来自10名患者的1366个CT/MR切片训练集和来自15名患者的2050个CT/MR切片测试集。为了解决配对MRI-CT数据中MRI图像和CT图像的低结构一致性问题我们提出的方法包括五个损失函数风格传递损失感知损失循环损失一致性损失对抗损失。与普通的循环一致性损失相比,联合目标函数对内容重建的体素保持了更高的保真度

模态图像翻译使用具有感知监督的多生成网络合成MR脑图像的CT图像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237 (2023) 107571

背景

贡献

我们提出了一个模态生成网络。为了平衡成对MRI和CT图像的结构对齐,我们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感知损失重建方法[21]。Johnson等人的论文[22]通过计算特征提取输出的感知损失,增强了对目标风格监督。在CT重建任务中,我们采用了多层ImageNet训练的ResNet-50的感知损失。我们的工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在模态转换中保持MRI图像和CT图像之间的结构一致性
CT-MRI变换中的结构对准结构对准是跨模态图像生成的关键因素,先前的研究表明,成对的CT-MRI图像中的逐像素结构错位会导致重建失败。为了应对CT-MRI配准中结构不相似的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训练方法,该方法能够从结构不一致的CT-MRI数据集进行重建,同时保留输入域的原始组织和结构信息。我们的方法为解决临床实践中CT-MRI配准结果中的像素错位提供了一种潜在解决方案
受CycleGAN和风格转移方法的启发,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统一三种损失(感知、CycleGAN和风格损失)目标函数,以解决跨域转换内容重构的收敛问题。与普通的循环一致性损失相比,联合目标函数对内容重建的体素保持了更高的保真度。

[21] X. Gu, Z. Liu, J. Zhou, H. Luo, C. Che, Q. Yang, L. Liu, Y. Yang, X. Liu, H. Zheng, D. Liang, D. Luo, Z. Hu, Contrast-enhanced to noncontrast CT transformation via an adjacency contenttransferbased deep subtraction residual neural network, Phys. Med. Biol. 66 (14) (2021) 145017, doi:10.1088/1361-6560/ac0758.

实验

热图图评估了配对CT图像和合成CT图像之间结构差异,热图是通过Hounsfield单位(HU)值的强度差异计算的。因此,我们使用密度估计(KDE)曲线在CT头部测试图像的整个区域分析了CT图像的HU分布。我们通过对标记线中像素位置对应的HU值进行采样来评估测试图像的HU轮廓
数据集:私有CT、MRI数据集,25例,3416对,体素大小为0.5 mm×0.5 mm×1.0 mm使用刚性配准算法每个患者的CT和MR图像进行刚性对齐,并将它们重新采样到相同的体素大小和视野,以形成数据集。为了避免我们提出的模型中的过拟合和数据泄露,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来自10名患者的1366个CT/MR切片的训练集和来自15名患者的2050个CT/MR切片的测试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方法

引入了一种感知提取方法,该方法在我们之前与CT重建相关工作中提出[21]。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实现一个预训练的具有冻结参数的ResNet-50作为损失网络
参考CycleGAN,我们提出的方法初始化用于MRI到CT转换CT到MRI转换两个生成器对应于MRI到CT发生器和CT到MRI发生器,该方法构造两个鉴别器网络识别真实目标模拟。此外,我们的方法利用特征提取方法来保留结构未对准的输入目标变换中的重要结构信息。为了捕捉特征图整个区域中目标特征的一致性,我们引入了一种感知提取方法,该方法在我们之前与CT重建相关工作中提出[21]。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实现一个预训练的具有冻结参数的ResNet-50作为损失网络。此外,我们使用鉴别器网络的主干提取目标域中的身份特征。这两个特征提取器都有助于生成器网络的损失计算。图1显示生成器网络的架构,包括上采样和下采样残差块的架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损失函数

为了解决配对MRI-CT数据中MRI图像和CT图像的低结构一致性问题,我们提出的方法包括五个损失函数:风格传递损失、感知损失、循环损失、一致性损失和对抗性损失。

Thinking

即使未配准影像也能获取较好的效果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489272/article/details/134738674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31040.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