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IP概述
1.1 IP简介
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又译为网际协议地址。
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
1.2 IP协议
IP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使得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IP数据报”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百度百科)。
二、IP地址与硬件地址
在学习IP地址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懂主机的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
上图说明了这两种地址的区别。从层次的角度看,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称IP地址为逻辑地址是因为IP地址是用软件实现的)。
发送数据时,数据从高层下到低层,然后才到通信链路上传输。使用IP地址的IP数据报一旦交给了数据链路层,就被封装成MAC帧了。MAC帧在传送时使用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这两个硬件地址都写在MAC帧的首部中。
连接在通信链路上的设备(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MAC帧时,根据MAC帧首部中的硬件地址决定收下或丢弃。只有在剥去MAC帧的首部和尾部后把MAC层的数据上交给网络层后,网络层才能在IP数据报的首部中找到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总之,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在上图中,当IP数据报放入数据链路层的MAC帧中以后,整个的IP数据报就成为MAC帧的数据,因而在数据链路层看不见数据报的IP地址。
如下图是三个局域网用两个路由器R1和R2互连起来。现在主机H1要和主机H2通信。这两台主机的IP地址分别是IP1和IP2,而它们的硬件地址分别为HA1和HA2(HA表示Hardware Address)。通信的路径是:H1→经过R1转发→再经过R2转发→H2。路由器R1因同时连接到两个局域网上,因此它有两个硬件地址,即HA3和HA4。同理,路由器R2也有两个硬件地址HA5和HA6。
下图中不同层次、不同区间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 |
在网络层 写入IP数据报首部的地址 |
在数据链路层 写入IP数据报首部的地址 |
||
源地址 |
目的地址 |
源地址 |
目的地址 |
|
从H1到R1 |
IP1 |
IP2 |
HA1 |
HA3 |
从R1到R2 |
IP1 |
IP2 |
HA4 |
HA5 |
从R2到H2 |
IP1 |
IP2 |
HA6 |
HA2 |
这里要强调指出以下几点:
(1)在IP层抽象的互联网上只能看到IP数据报。虽然IP数据报要经过路由器R1和R2的两次转发,但在它的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始终分别是IP1和IP2。图中的数据报上写的“从IP1到IP2”就表示前者是源地址而后者是目的地址。数据报中间经过的两个路由器的IP地址并不出现在IP数据报的首部中。
(2)虽然在IP数据报首部有源站IP地址,但路由器只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的网络号进行路由选择。
(3)在局域网的链路层,只能看见MAC帧。IP数据报被封装在MAC帧中。MAC帧在不同网络上传送时,其MAC帧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要发生变化,如上表。开始在H1到R1间传送时,MAC帧首部中写的是从硬件地址HA1发送到硬件地址HA3,路由器R1收到此MAC帧后,在数据链路层,要丢弃原来的MAC帧的首部和尾部。在转发时,在数据链路层,要重新添加上MAC帧的首部和尾部。这时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便成为HA4和HA5。路由器R2收到此帧后,再次更换MAC帧的首部和尾部,首部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分别变成为HA6和HA2。MAC帧的首部的这种变化,在上面的IP层上是看不见的。
(4)尽管互连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但IP层抽象的互联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细节。只要我们在网络层上讨论问题,就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IP地址研究主机和主机或路由器之间的通信。
三、地址解析协议ARP
3.1 ARP协议简介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已经知道了一个机器(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需要找出其相应的硬件地址。地址解析协议ARP就是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的。下图图说明了ARP协议的作用。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即地址解析协议,由于是IP协议使用了ARP协议,因此通常就把ARP协议划归网络层。ARP协议的用途是为了从网络层使用的IP地址,解析出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硬件地址。
地址解析协议ARP在主机ARP高速缓存中存放一个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并且这个映射表还经常动态更新(新增或超时删除)。每一台主机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ARP cache),里面有本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这些都是该主机目前知道的一些地址。那么主机怎样知道这些地址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3.2 ARP工作流程
当主机A要向本局域网上的某台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就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如有,就在ARP高速缓存中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把这个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然后通过局域网把该MAC帧发往此硬件地址。也有可能查不到主机B的IP地址的项目。这可能是主机B才入网,也可能是主机A刚刚加电,其高速缓存还是空的。在这种情况下,主机A就自动运行ARP,然后按以下步骤找出主机B的硬件地址。
(1)ARP进程在本局域网上广播发送一个ARP请求分组。如下图(a)是主机A广播发送ARP请求分组的示意图。ARP请求分组的主要内容是:“我的IP地址是209.0.0.5,硬件地址是00-00-C0-15-AD-18。我想知道IP地址为209.0.0.6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2)在本局域网上的所有主机上运行的ARP进程都收到此ARP请求分组。
(3)主机B的IP地址与ARP请求分组中要查询的IP地址一致,就收下这个ARP请求分组,并向主机A发送ARP响应分组,同时在这个ARP响应分组中写入自己的硬件地址。由于其余的所有主机的IP地址都与ARP请求分组中要查询的IP地址不一致,因此都不理睬这个ARP请求分组,见上图(b)。ARP响应分组的主要内容是:“我的IP地址是209.0.0.6,我的硬件地址是08-00-2B-00-EE-0A。”请注意:虽然ARP请求分组是广播发送的,但ARP响应分组是普通的单播,即从一个源地址发送到一个目的地址。
(4)主机A收到主机B的ARP响应分组后,就在其ARP高速缓存中写入主机B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
当主机A向B发送数据报时,很可能以后不久主机B还要向A发送数据报,因而主机B也可能要向A发送ARP请求分组。为了减少网络上的通信量,主机A在发送其ARP请求分组时,就把自己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写入ARP请求分组。当主机B收到A的ARP请求分组时,就把主机A的这一地址映射写入主机B自己的ARP高速缓存中。以后主机B向A发送数据报时就很方便了。
ARP对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生存时间(例如,10~20分钟)。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掉,及时清理缓存失效的硬件设备地址。
3.3 ARP的四种典型情况
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从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解析是自动进行的,主机的用户对这种地址解析过程是不知道的。只要主机或路由器要和本网络上的另一个已知IP地址的主机或路由器进行通信,ARP协议就会自动地把这个IP地址解析为链路层所需要的硬件地址。
下面我们归纳出使用ARP的四种典型情况。
(1)发送方是主机(如H1),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同一个网络上的另一台主机(如H2)。这时H1发送ARP请求分组(在网1上广播),找到目的主机H2的硬件地址。
(2)发送方是主机(如H1),要把IP数据报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上的一台主机(如H3或H4)。这时H1发送ARP请求分组(在网1上广播),找到网1上的一个路由器R1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路由器R1来完成。R1要做的事情是下面的(3)或(4)。
(3)发送方是路由器(如R1),要把IP数据报转发到与R1连接在同一个网络(网2)上的主机(如H3)。这时R1发送ARP请求分组(在网2上广播),找到目的主机H3的硬件地址。
(4)发送方是路由器(如R1),要把IP数据报转发到网3上的一台主机(如H4)。H4与R1不是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这时R1发送ARP请求分组(在网2上广播),找到连接在网2上的一个路由器R2的硬件地址。剩下的工作由这个路由器R2来完成。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多次使用ARP。但这只是以上几种情况的反复使用而已。
下图是window系统使用 arp -a 命令查看本机的ARP缓存表:
四、IP协议的转发流程
如下图所示,计算机A将数据发送给计算机B要经过多个网络,数据的传输过程是怎样的呢?
计算机A往计算机B发送数据的传输路径有很多种选择。我们暂且随机选一条传输路径,拉直后如下图
数据经过网络1到达路由器,经过网络2到达路由器,经过网络3到达计算机B。这种传输方式称为逐跳(hop-by-hop),抽象地来看,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是从一个IP地址跳到另一个IP地址。
计算机、路由器都拥有一个路由表,路由表存储着指向特定网络地址的路径。
假设上图是计算机A的路由表,数据要到达目的地址IP1,下一跳的IP地址是IP4;数据要到达目的地址IP2,下一跳的IP地址是IP5。
仅从网络层分析,A发数据给B过程如下:
- A发出目的IP为B的IP数据报, 查询自身路由表发现下一跳为E。
- A将数据报发送给E。
- E查询路由表发现下一跳为F,将数据报发送给F。
- F查询路由表发现与目的IP设备B直接连接,将数据报发送给B。
结合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分析数据转发过程,如下:
- A发出目的IP为B的IP数据报, 查询路由表发现下一跳为E;A将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并告知目的MAC地址是E;数据链路层填充源MAC地址A和目的MAC地址E;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层将数据发送给E。
- E的数据链路层接收到数据帧, 把帧数据交给网络层;E查询路由表, 发现下一跳为F;E的网络层再把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并告知目的MAC地址为F;E的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帧并发送。
- F的数据链路层接收到数据帧, 把帧数据交给网络层;F查询路由表, 发现下一跳为B;F的网络层再把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并告知目的MAC地址为B;F的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帧并发送。
在数据转发的过程中,数据帧每一跳的MAC地址都在变化,而IP数据报每一跳的IP地址始终保持不变。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35995514/article/details/135442708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5544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