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 蓝牙,是一种利用低功率无线电,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掌上电脑)、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使用IEEE802.11协议。蓝牙协议包括两种技术:BR:Basic Rate和LE:Low Energy。这两种技术都包括搜索(discovery)管理、连接(connection)管理等机制,但它们是不能互通的。厂商如果只实现了一种,那么只能与同样实现该技术的设备互通。
1. 概述
1.1 蓝牙的概念
蓝牙,是一种利用低功率无线电,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掌上电脑)、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蓝牙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使用IEEE802.11协议。
1.2 蓝牙的发展历程
自1994年由爱立信推出至今,蓝牙技术已经走过了20个岁月。从最初的Bluetooth V1.0,到Bluetooth V5.2,经历了近9个版本的修订后,发展为当前的状况。
“蓝牙”的形成背景:
1998 年 5 月,爱立信、诺基亚、东芝、 IBM和英特尔公司等五家著名厂商, 在联合开展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化活动时提出了蓝牙技术,其宗旨是提供一种短距离、 低成本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
芯片霸主 Intel 公司负责半导体芯片和传输软件的开发,爱立信负责无线射频和移动电话软件的开发, IBM 和东芝负责笔记本电脑接口规格的开发。
1999 年下半年,著名的业界巨头微软、摩托罗拉、三星、朗讯与蓝牙特别小组的五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蓝牙技术推广组织,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蓝牙”热潮。
全球业界即将开发一大批蓝牙技术的应用产品, 使蓝牙技术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并预示着 21 世纪初将迎来波澜壮阔的全球无线通信浪潮。
1.3 蓝牙技术概述
1.3.1 Basic Rate(BR)
1.3.2 Low Energy(LE)
2. 蓝牙的基本架构
2.1 芯片架构
2.2 协议架构
2.2.1 官方协议中所展示的蓝牙协议架构
2.2.1.1 全局分析
2.2.1.2 局部分析
2.2.2 HW层,Transport层,Host层
2.2.2.1 HW层——蓝牙芯片层
2.2.2.2 Transport——数据传输层
2.2.2.3 HOST——协议层
2.2.3 BLE蓝牙体系架构
3. 市场常见的蓝牙技术方案
3.1 SOC单芯片方案
3.2 SOC蓝牙+MCU方案
3.3 蓝牙host+controller分开方案
4 Bluez介绍
4.1 Bluez概述
4.2 Bluez目录介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