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可串行化
开源贡献: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库理论在数据管理、存储和处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读者可能对数据库理论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如何设计有效的数据库结构,以及如何处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本专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数据库理论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存储和检索数据的学科。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如何高效地处理和管理这些数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本专栏的分享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数据库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感兴趣的朋友带来帮助。
概述
商用数据库管理系中的调度器通常强制执行被称为“冲突可串行化”的条件,它比前一篇博文中分享的可串行化的一般要强,它是基于冲突这一概念。
我们通常执行的很多并发事务,都会发生冲突,本文就来分享一下突冲的原因,以及如何检测冲突发生,如何做到冲突可串行化。
冲突
冲突的概念
冲突,即调度中一对连续的动作,它们满足,如果它们的顺序发生交换,那么它们涉及的事务至少有一个的行为会改变。
冲突的发生条件
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冲突呢?
数据库的操作可以分为写和读两种,我们看一下两个事务,分别有一个操作时,什么情况下为会产生冲突。
- 当两个事务对同一数据库元素读时,先后顺序交换,并不发生结果的改变,不会冲突;
- 当两个事务操作同一个数据元素时,有一个读,一个写时,先后顺序交换,读操作的事务的结果就会不一样,这时就会产生冲突;
- 当两个事务操作同一个数据元素时,两个事务都进行写操作,先后顺序交换,两个事务的结果都不会一样;
- 当两个事务操作不同数据库元素时,不管是读还是写,顺序交换,结果都不会受影响,所以不会产生冲突;
从上面例子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那么我们将一个执行序列进行调度,进行任意非冲突的可串行化调度,目标是将这一序列转化为可串行化,如果能达到这一点,那么它最初调度是可串行化的调度,因为在做每一个非冲突可串行化调度时,初始状态一样,对数据库的影响在不同序列下是一样的。
冲突可串行化
当然冲突可串行化是可串行化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优先图检测方法
通过上面的冲突发生条件分析,说明事务的语义会影响串行化,但是对于调度器来说,它不会深入到事务执行的细节,但是调度器能够看来自事务的读写请求,以及那些数据元素发生了改变,这样它可以通过数据元组的访问来识别冲突。
在一个调度执行序列中,可以确定冲突动作对应的事务的先后顺序,如何事务先后顺序在不同冲突动作上,呈现出不同的顺序,那么我们认为是冲突不可串行化的。
T1->T2->T3
如果是这样一个图,那么就是冲突可串行化的。
T1->T2->T3->T2
如果是这样一个图,T2与T3之间存在了一个环,那么就是冲突不可串行化的。
总结
在数据库并发事务情况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通过优先图的方法来检测冲突,使得调度器能够找到一种冲突可串行化的调度方案。
这是一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它使用了状态模式来输出“Hello, world!”: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 定义状态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State State;
struct State {
void (*printMessage)(void);
};
// 定义转换函数
void printHello(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
// 定义初始状态
State initialState = { .printMessage = printHello };
// 定义状态转换函数
void transition(State *state) {
switch (*state) {
case 'H':
(*state).printMessage = printHello;
break;
default:
printf("Invalid staten");
break;
}
}
int main() {
State state = initialState;
transition(&state);
return 0;
}
这个程序定义了一个状态结构体,其中有一个函数指针用于指向打印消息的函数。然后定义了一个初始状态,该状态中的函数指针指向printHello
函数。transition
函数接受一个指向状态的指针,并根据当前状态来改变它指向的函数。在main
函数中,我们首先设置初始状态,然后调用transition
函数来改变状态。
结尾
作者邮箱:study@senllang.onaliyun.com
如有错误或者疏漏欢迎指出,互相学习。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senllang/article/details/134725633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20520.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