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职责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它常用于处理具有多个处理者的请求。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当一个请求可以多个对象处理时,这些对象可以组织一条链,并按照这个传递请求,从而实现请求发送者请求处理之间的解耦。

职责链模式的主要角色包括:

  1. 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一个处理请求接口包含抽象处理方法和一个后继连接
  2. 具体处理者(Concrete Handler角色实现抽象处理者的处理方法判断能否处理本次请求,如果可以处理请求则处理,否则将该请求转给它的后继者。
  3. 客户类(Client角色创建处理链,并向链头的具体处理者对象提交请求,它不关心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过程

通过使用职责链模式,可以降低对象之间耦合度,使得一个对象无需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以及链的结构发送者接收者也无须拥有对方的明确信息。同时,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满足开闭原则。此外,职责链模式还可以实现责任分担。

实现举例

是的,C++可以实现职责链模式。以下是一个简单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list>

class Handler {
public: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 = 0;
    virtual Handler* getSuccessor() = 0;
};

class ConcreteHandler1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override {
        if (requestType == "request1") {
            // 处理类型为"request1"的请求
            std::cout &lt;< "ConcreteHandler1 handles request1" << std::endl;
        } else {
            // 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if (successor != nullptr) {
                successor-&gt;handleRequest();
            } else {
                std::cout << "No successor to handle request" << std::endl;
            }
        }
    }
    
    Handler* getSuccessor() override {
        return successor;
    }
    
private:
    std::string requestType; // 请求类型,这里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可能需要更复杂数据结构参数标识请求类型和数据等。
    Handler* successor; // 下一个处理者的指针默认nullptr。
};

class ConcreteHandler2 : public 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override {
        if (requestType == "request2") {
            // 处理类型为"request2"的请求
            std::cout << "ConcreteHandler2 handles request2" << std::endl;
        } else {
            // 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默认为ConcreteHandler1)
            if (successor != nullptr) {
                successor-&gt;handleRequest();
            } else {
                std::cout << "No successor to handle request" << std::endl;
            }
        }
    }
    
    Handler* getSuccessor() override {
        return successor;
    }
    
private:
    std::string requestType; // 请求类型,这里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可能需要更复杂数据结构参数标识请求类型和数据等。
    Handler* successor; // 下一个处理者的指针默认为nullptr。
};

int main() {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1; // 创建处理者对象,作为链头的处理者。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2; // 创建处理者对象,作为链尾的处理者。
    handler1.successor = &amp;handler2; // 将handler2设置为handler1的后继者。
    handler2.successor = nullptr; // handler2没有后继者,链在此结束。
    std::list<Handler*> handlers; // 创建一个处理者链表用于存储处理者对象。
    handlers.push_back(&amp;handler1); // 将handler1添加链表末尾return 0;
}

总结

职责链模式的主要特性包括:

  1. 请求的发送者接收者实现了解耦。请求的发送者不需要知道接收者是谁以及如何处理请求,而是将请求传递给链上的一个处理者进行处理。
  2. 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以通过添加修改处理者对象来改变系统的处理结构,而不需要修改原有系统
  3. 每个处理者可以单纯处理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后继者。每个处理者的行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 客户端创建链时,只需要知道链头的处理者对象,不需要知道链上的其他处理者对象,从而简化了对象的连接方式
  5. 职责链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个请求可能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或者因为没有正确配置而得不到处理。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这些情况。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scy518/article/details/134702846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3562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