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回归

章节介绍如何使用量子神经网络处理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回归任务。一般而言,我们将这两大内容归类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

一般流程

使用量子神经网络处理分类与回归任务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创建参数电路参数可以是Parameter(单参数)、由Parameter组成的列表或ParameterVector(多参数)
  2. 将参数化电路传入量子神经网络(EstimatorQNN或者SamplerQNN,前者一般用于期望估计,后者一般关注某一特殊状态概率),一般格式
xxxQNN(
    circuit=qc,  # 你的参数化电路
    input_params=params1, # 你的输入参数,即你准备数据
    weight_params=params2, # 你的权重参数,即机器学习模型本身的参数
)
  1. 创建分类器或回归器
# 分类器
c1 = NeuralNetworkClassifier(
    neural_network=qnn, # 你准备的量子神经网络
    optimizer=optimizer # 误差函数优化
)

# 回归器
r1 = NeuralNetworkRegressor(
    neural_network=qnn, # 你准备的量子神经网络
    optimizer=optimizer # 误差函数优化
)
  1. 分类器或回归器的使用
c1.fit(train_X, train_y)  # 使用训练数据拟合分类器
c1.predict(test_X)  # 预测测试数据结果
c1.score(test_X, test_y)  # 计算得分以评判模型优劣(神经网络和误差函数是否选择得当)

r1.fit(train_X, train_y)  # 使用训练数据拟合回归器
r1.predict(test_X)
r1.score(test_X, test_y)
  1. 使用Qiskit提供的VQC或VQR类简化上述步骤
vqc = VQC(
    feature_map=feature_map,  # 数据编码电路
    ansatz=ansatz,  # 模型参数所在电路/神经网络的层所在电路
    optimizer=optimizer,  # 优化
)

vqr = VQR(
    feature_map=feature_map,  # 数据编码电路
    ansatz=ansatz,  # 模型参数所在电路/神经网络的层所在电路
    optimizer=optimizer,  # 优化
)

其中出现feature_mapansatz等词的含义下文会讲。

实战演练

回归问题

温馨提醒:以下代码段合并为一整个代码文件

首先导入本次需要的所有库文件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qiskit import QuantumCircuit       # 量子电路
from qiskit.circuit import Parameter        # 参数
from qiskit_algorithms.optimizers import L_BFGS_B  # 优化器的一种,你可以选择其他优化器
from qiskit_machine_learning.algorithms.regressors import NeuralNetworkRegressor, VQR
from qiskit_machine_learning.neural_networks import EstimatorQNN
from qiskit_machine_learning.circuit.library import QNNCircuit

接下来我们先“故意”编造我们的数据

num_samples = 20
eps = 0.01
lb, ub = -np.pi, np.pi
X_ = np.linspace(lb, ub, num=50).reshape(50, 1)
f = lambda x: np.sin(x)

X = (ub - lb) * np.random.random([num_samples, 1]) + lb
y = f(X[:, 0]) + eps * (2 * np.random.random(num_samples) - 1)

num_samples是我们样本个数或说样本容量,eps是误差我们首先在

[

π

,

π

]

[-pi, pi]

[π,π]区间上均匀地获得了若干自变量值,随后随机地在这个区间采样得到X,代入函数值并加上噪声得到y。如果不加噪声y会是一个X的精确函数,既不现实,也不没有执行回归算法的意义。

一步我们创建量子神经网络

param_x = Parameter("x")
feature_map = QuantumCircuit(1, name="fm")
feature_map.ry(param_x, 0)

# construct simple ansatz
param_y = Parameter("y")
ansatz = QuantumCircuit(1, name="vf")
ansatz.ry(param_y, 0)

# construct a circuit
qc = QNNCircuit(feature_map=feature_map, ansatz=ansatz)

regression_estimator_qnn = EstimatorQNN(
    circuit=qc
)

feature_map意为特征映射,意味着我们需要经典数据代表的数据特征映射成量子比特。ansatz本意为“假设”,在量子机器学习中表示我们“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初始猜测”,这一模型的参数后续可以得到优化(就像高中数学中的二分法求根,需要指定一个点才能开始迭代)。

随后,我们就可以创建变分量子回归器(Variational Quantum Regressor, VQR)了。我们这里先用最繁难的方法处理一遍(即使用NeuralNetworkRegressor)。

regressor = NeuralNetworkRegressor(
    neural_network=regression_estimator_qnn,
    loss="squared_error",
    optimizer=L_BFGS_B(maxiter=5),
)

我们这里先是传入了自定义的神经网络,又传入了一个指定的损失函数L_BFGS_B,并且规定最大迭代次数为5。

最后,我们直接代入数据进行拟合

regressor.fit(X, y)

print(regressor.score(X, y))

如果想简化上述过程,我们可以使用VQR

vqr = VQR(
    feature_map=feature_map,
    ansatz=ansatz,
    optimizer=L_BFGS_B(maxiter=5),
    callback=callback_graph,
)
vqc.fit(X, y)

print(vqc.score(X, y))

部分聪明的读者会想尝试拟合直线,但是得到了极其离谱的得分原因在于Qiskit官网的这一例子能给出的期望值被限制

[

1

,

1

]

[-1,1]

[1,1]之间

分类问题

本次用到的库如下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C
from qiskit.circuit.library import ZZFeatureMap, RealAmplitudes
from qiskit_algorithms.optimizers import COBYLA
from qiskit.primitives import Sampler
from qiskit_machine_learning.algorithms import VQC

由于我们要使用真实数据(知名的鸢尾花数据),所以导入了sklearn库。我们通过如下方式使用这一数据

iris_data = load_iris()  # 加载数据
features = iris_data.data  # 特征即数据
labels = iris_data.target  # 标签目标

你可以尝试打印两个变量,观察数据的形状。其中记录鸢尾花花萼与花瓣大小,我们知道两个数据的范围不同的(如果高中主科和副科的考试总分不同),这对我们的训练不利,我们需要将其标准化

[

0

,

1

]

[0,1]

[0,1]区间上。

features = MinMaxScaler().fit_transform(features)  # 标准化数据/特征

一步,我们将总数据分割训练集与测试集(就像人类学习知识时,先做习题,再考试)。

train_features, test_features, train_labels, test_labels = train_test_split(
    features, labels, train_size=0.8
)

制备好数据集后,我们可以正式进入到量子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了。首先我们使用ZZFeatureMap将我们鸢尾花的花萼与花瓣两类数据编码为量子比特

num_features = features.shape[1]  # 特征

# 特征数与数据集保持一致,reps的数量会决定量子门序列重复次数影响保真率
feature_map = ZZFeatureMap(num_features, reps=1)

注意!我们只是准备了导入接口,还没有导入数据!

随后,使用RealAmplitudes作为神经网络的层(即可调参数的一种模型)。

ansatz = RealAmplitudes(num_qubits=num_features, reps=4)

最后,我们创建量子分类器

vqc = VQC(
    num_features,
    feature_map,
    ansatz,
    optimizer=COBYLA(maxiter=100)
)

拟合数据并打印结果

vqc1.fit(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print(vqc1.score(train_features, train_labels))
print(vqc1.score(test_features, test_labels))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33943772/article/details/134791330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42852.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