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读者大大们你们好呀🌟🌟
🚀🚀系列专栏:【Linux的学习】
📝📝本篇内容:网络层;IP;数据链路层;以太网(MAC帧协议);ARP协议;DNS;ICMP协议;NAT
⬆⬆⬆⬆上一篇:UDP协议与TCP协议
💖💖作者简介:轩情吖,请多多指教(>> •̀֊•́ ) ̖́-
1.网络层
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确定一个合适的路径.
2.IP
2.1 基本概念
①主机: 配有IP地址;
②路由器: 即配有IP地址, 又能进行路由控制;
③节点: 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④TCP层的发送指的是向下交付到IP层;TCP负责提供传输策略,IP协议提供一种能力,将数据从A主机跨网络到B主机的能力
⑤IP地址=目标网络+目标主机,这是IP地址的构成是子网划分的结果,这可以提高全球中任何一台主机查找另一台主机的效率
2.2 协议头格式
4位版本号(version): 指定IP协议的版本, 对于IPv4来说, 就是4.
4位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 IP头部的长度是多少个32bit, 也就是 length * 4 的字节数. 4bit表示最大的数字是15, 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 4位TOS字段, 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 4位TOS分别表示: 最小延时, 最大吞吐量, 最高可靠性, 最小成本. 这四者相互冲突, 只能选择一个. 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 最小延时比较重要; 对于ftp这样的程序, 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 IP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16位标识(id):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 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 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 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 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 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 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 如果分片了的话, 最后一个分片置为0, 其他是1,如果不分片的话也是0,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 是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 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 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 因此, 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 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 一般是64. 每次经过一个路由, TTL -= 1, 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 那么就丢弃了. 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8位协议: 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16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CRC进行校验, 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 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选项字段(不定长, 最多40字节): 略
2.3 网段划分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网络号和主机号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 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 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 则这台主机的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 但是主机号必须不能和子网中的其他主机重复.
公网也是转发集群,每个不同的子网通过路由器连接,路由器能够认识其他子网的入口路由器。当我们进行数据传输时,先找到子网再找到目标主机,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运营商设计的。
我们世界上有许多的电子设备,都需要用到IP地址,国际上会按照地区人口等来划分32个比特位
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 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 每台主机的IP地址都不相同.
手动管理子网内的IP, 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情.有一种技术叫做DHCP, 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主机节点分配IP地址, 避免了手动管理IP的不便.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DHCP功能. 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做一个DHCP服务器.
过去曾经提出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 把所有IP地址分为五类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C类192.0.0.0到223.255.255.255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B类网络地址, 导致B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 而A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例如, 申请了一个B类地址, 理论上一个子网内能允许6万5千多个主机. A类地址的子网内的主机数更多. 然而实际网络架设中, 不会存在一个子网内有这么多的情况. 因此大量的IP地址都被浪费掉了.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 称为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 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按位与” 操作, 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
每一个路由器会级联多个子网,因此路由表中保存子网对应的子网掩码和网络号。这样可以通过目标IP和子网掩码按位与来确保是对应子网的网络号,如果是,就转发。
可见,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 主机号是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
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 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2.4 特殊的IP地址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 就成为了网络号, 代表这个局域网;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 就成为了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2.5IP地址的数量限制
我们知道, IP地址(IPv4)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正整数. 那么一共只有 2的32次方个IP地址, 大概是43亿左右. 而TCP/IP协议规定, 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这意味着, 一共只有43亿台主机能接入网络么?
实际上, 由于一些特殊的IP地址的存在, 数量远不足43亿; 另外IP地址并非是按照主机台数来配置的, 而是每一个网卡都需要配置一个或多个IP地址.
CIDR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 减少了浪费, 但是IP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 仍然不是很够用. 这时候有三种方式来解决:
动态分配IP地址: 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 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 每次接入互联网中, 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
NAT技术;
IPv6: 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 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 彼此并不兼容; 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 但是目前IPv6还没有普及;
2.6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10.,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172.16.到172.31.,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192.168.*,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
包含在这个范围中的, 都成为私有IP, 其余的则称为全局IP(或公网IP)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 一个是WAN口IP, 一个是LAN口IP(子网IP).
路由器LAN口连接的主机, 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不同的路由器, 子网IP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都是192.168.1.1). 子网内的主机IP地址不能重复. 但是子网之间的IP地址就可以重复了.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 其实又作为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 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 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 WAN口IP就是一个公网IP了.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 私有IP不能出现在公网上,路由器将IP首部中的IP地址进行替换(替换成WAN口IP), 这样逐级替换, 最终数据包中的IP地址成为一个公网IP. 这种技术称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如果希望我们自己实现的服务器程序, 能够在公网上被访问到, 就需要把程序部署在一台具有外网IP的服务器上. 这样的服务器可以在阿里云/腾讯云上进行购买
2.7 路由
在复杂的网络结构中, 找出一条通往终点的路线
路由的过程, 就是这样一跳一跳(Hop by Hop) “问路” 的过程.
所谓 “一跳” 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 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源MAC地址到目的MAC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当IP数据包, 到达路由器时, 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IP;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 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依次反复, 一直到达目标IP地址;
那么如何判定当前这个数据包该发送到哪里呢? 这个就依靠每个节点内部维护一个路由表;
如果目的IP命中了路由表, 就直接转发即可;
路由表可以使用route命令查看
路由表中的最后一行,主要由下一跳地址和发送接口两部分组成,当目的地址与路由表中其它行都不匹配时,就按缺省路由条目规定的接口发送到下一跳地址。
这台主机有两个网络接口,一个网络接口连到192.168.10.0/24网络,另一个网络接口连到
192.168.56.0/24网络;
路由表的Destination是目的网络地址(链接的子网),Genmask是子网掩码,Gateway是下一跳地址(路由器),Iface是发送接口,Flags中的U标志表示此条目有效(可以禁用某些条目),G标志表示此条目的下一跳地址是某个路由器的地址,没有G标志的条目表示目的网络地址是与本机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不必经路由器转发;
转发过程例1: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192.168.56.3
跟第一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 到192.168.56.0,与第一行的目的网络地址不符,再跟第二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 到192.168.56.0,正是第二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因此从eth1接口发送出去;由于192.168.56.0/24正是与eth1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因此可以直接发到目的主机,不需要经路由器转发;
转发过程例2::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202.10.1.2,依次和路由表前几项进行对比, 发现都不匹配;按缺省路由条目, 从eth0接口发出去, 发往192.168.10.1路由器;由192.168.10.1路由器根据它的路由表决定下一跳地址;
3.数据链路层
用于两个设备(同一种数据链路节点)之间进行传递
数据链路层研究的是在同一个子网内,如何数据发送的问题
网络层IP负责的是路径选择的问题
网络层IP和数据链路层共同才有将数据从A主机跨网络送到B主机的能力,跨网络的本质就是经历很多的子网或局域网
网络层IP负责回答为什么F—>G
数据链路层负责回答怎么把数据从B—>F
4.以太网(MAC帧协议)
4.1 认识以太网
“以太网” 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 而是一种技术标准; 既包含了数据链路层的内容, 也包含了一些物理层的内容. 例如: 规定了网络拓扑结构, 访问控制方式, 传输速率等;
例如以太网中的网线必须使用双绞线; 传输速率有10M, 100M, 1000M等;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 和以太网并列的还有令牌环网, 无线LAN等;
4.2 以太网帧格式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指网卡的硬件地址(也叫MAC地址), 长度是48位,是在网卡出厂时固化的;
帧协议类型字段有三种值,分别对应IP、ARP、RARP;
帧末尾是CRC校验码
可以通过定长18个字节来解包,区分报头和有效载荷,帧类型表示了向上交付给谁
4.3 认识MAC地址
MAC地址用来识别数据链路层中相连的节点;
长度为48位, 及6个字节. 一般用16进制数字加上冒号的形式来表示(例如: 08:00:27:03:fb:19)
在网卡出厂时就确定了, 不能修改. mac地址通常是唯一的(虚拟机中的mac地址不是真实的mac地址, 可能会冲突; 也有些网卡支持用户配置mac地址). 一张网卡有一个mac地址
4.4 对比理解MAC地址和IP地址
IP地址描述的是路途总体的起点和终点;
MAC地址描述的是路途上的每一个区间的起点和终点;
4.5 认识MTU
MTU相当于发快递时对包裹尺寸的限制. 这个限制是不同的数据链路对应的物理层, 产生的限制.
以太网帧中的数据长度规定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ARP数据包的长度不够46字节,要在后面补填充
位;最大值1500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
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了,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
不同的数据链路层标准的MTU是不同的;
4.6 MTU对IP协议的影响
由于数据链路层MTU的限制, 对于较大的IP数据包要进行分包.
将较大的IP包分成多个小包, 并给每个小包打上标签;
每个小包IP协议头的 16位标识(id) 都是相同的;
每个小包的IP协议头的3位标志字段中, 第2位置为0, 表示允许分片, 第3位来表示结束标记(当前是否是最后一个小包, 是的话置为0, 否则置为1);
到达对端时再将这些小包, 会按顺序重组, 拼装到一起返回给传输层;
一旦这些小包中任意一个小包丢失, 接收端的重组就会失败. 但是IP层不会负责重新传输数据;
①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包中的IP地址区分不同客户
②知道分片:
a.只要片偏移不是0||更多分片是否是1
b.片偏移是0,更多分片是1
③通过分片偏移还能够知道:
开始报文:更多分片1,偏移0
中间报文:更多分片1,偏移>0
结束报文:更多分片0,偏移>0
独立报文:更多分片0,偏移0
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信息,可以保证分片收全:
a.保证头尾丢失,我们能够知道
b.中间报文通过偏移量排序,通过片偏移+16位总长度就能知道下一个数据包的片偏移,通过这个就能检测有没有丢失
⑤通过偏移量排序就能把数据组装在一起
⑥通过16位首部校验和能够保证IP报头没问题,把数据上交到TCP时,TCP的16位校验和能够保证组合在一起的数据是对的
4.7 MTU对UDP协议的影响
一旦UDP携带的数据超过1472(1500 – 20(IP首部) – 8(UDP首部)), 那么就会在网络层分成多个IP数据报.这多个IP数据报有任意一个丢失, 都会引起接收端网络层重组失败并丢弃. 那么这就意味着, 如果UDP数据报在网络层被分片, 整个数据被丢失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4.8 MTU对于TCP协议的影响
TCP的一个数据报也不能无限大, 还是受制于MTU. TCP的单个数据报的最大消息长度, 称为MSS(Max Segment Size,最大段尺尺寸,1460);
TCP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 通信双方会进行MSS协商.
最理想的情况下, MSS的值正好是在IP不会被分片处理的最大长度(这个长度仍然是受制于数据链路层的MTU).
双方在发送SYN的时候会在TCP头部写入自己能支持的MSS值.
然后双方得知对方的MSS值之后, 选择较小的作为最终MSS.
MSS的值就是在TCP首部的40字节变长选项中(kind=2);
分片尽量让它成为少数情况,过多的分片会增加丢包率,让TCP协议尽量发送的数据不要过大(1460).
4.9 查看硬件地址和MTU
4.10 局域网通信原理
当主机A把数据发送到网络中时,每一台主机都能收到,每一台主机会进行解包,当发现目的地址不是自己时就丢弃,图示中为D收到。在我们的网卡中,可以被设置为混杂模式,不对报文的目标MAC地址进行认证,直接向自己上层交付,这也是大部分局域网抓包软件的原理。
在以太局域网中,任何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给另一台发送数据帧,否则可能会发生数据碰撞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CRC来解决,当我们把数据发送出去后,自己也能收到,这个时候把旧的CRS和新的CRS做对比,要是一样就没问题,要是不一样那就重发。况且我们局域网中,主机越多,碰撞的概率就越高,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交换机来解决。
我们的交换机可以起到划分碰撞域的作用,当A主机给F主机发数据时,交换机能够垄断左边的数据不会影响到右边。
5. ARP协议
虽然我们在这里介绍ARP协议, 但是需要强调, ARP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 而是一个介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协议;
5.1 ARP协议的作用
ARP协议建立了主机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
在网络通讯时,源主机的应用程序知道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却不知道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数据包首先是被网卡接收到再去处理上层协议的,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硬件地址与本机不符,则直接丢弃;
因此在通讯前必须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5.2 ARP数据报的格式
注意到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在以太网首部和ARP请求中各出现一次,对于链路层为以太网的情况
是多余的,但如果链路层是其它类型的网络则有可能是必要的。
硬件类型指链路层网络类型,1为以太网;
协议类型指要转换的地址类型,0x0800为IP地址;
硬件地址长度对于以太网地址为6字节;
协议地址长度对于和IP地址为4字节;
op字段为1表示ARP请求,op字段为2表示ARP应答;
5.3 工作流程
)
为了获取F的mac地址,因此使用了ARP,当A主机发送到网络后,每个主机都收到了,当他们解包时发现报头中的目标mac是广播地址,因为,协议类型写的是ARP类型,所以继续把数据帧交给对应的ARP,ARP解包后先查看op,发现是别人的请求,此时再去看对应的目的IP地址,发现是找的是ipA,因此丢弃。而F发现是找自己的,也就构建对应的应答。
然后主机F发送对应的应答到网络中,各个主机又都收到了,此时当每个主机解包时发现对应的以太网目的地址是macA不是自己,所以说丢弃了,和上面的不一样,这次是在MAC帧协议就丢弃了,而上面的是在ARP协议。当A收到时,进行解包,发现是自己的,通过帧类型识别到继续交给ARP层,ARP先看op是2应答,再看发送端以太网地址,就知道了F的mac地址
局域网通信总结来说就两步:
a.获取F的mac地址
b.根据对方的mac地址封装mac帧,发送数据给F
源主机发出ARP请求,询问“IP地址是192.168.0.1的主机的硬件地址是多少”, 并将这个请求广播到本地网段(以太网帧首部的硬件地址填FF:FF:FF:FF:FF:FF表示广播);
目的主机接收到广播的ARP请求,发现其中的IP地址与本机相符,则发送一个ARP应答数据包给源主机,将自己的硬件地址填写在应答包中;
每台主机都维护一个ARP缓存表,可以用arp -a命令查看。缓存表中的表项有过期时间(一般为20分钟),如果20分钟内没有再次使用某个表项,则该表项失效,下次还要发ARP请求来获得目的主机的硬件地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ARP给所有的主机发送请求,可以得到所有的mac地址,如果没IP怎么办,那就使用ARP进行遍历发信息,存在的就会有应答,有了应答就有了IP和mac地址
a.想一想,为什么要有缓存表? 为什么表项要有过期时间而不是一直有效?
①防止重复的索要MAC地址从而导致过多的发生数据碰撞②因为我们的主机有可能一会就下线了,那么它的IP地址就会让别人用到,此时就会改变对应的MAC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
b.并且数据链路层发送的数据帧不能过多,因为过多的话在网络中会存在时间太长,从而发送数据碰撞,如果切分成几个数据,即使发生碰撞也仅仅只需要重传少量的数据帧。这也是让TCP的MSS和IP分片的原因
c.通过不断的发送(冲刷掉主机A与路由器R之间的交互)虚假的ARP应答,可以造成ARP欺骗
6.DNS(Domain Name System)
DNS是一整套从域名映射到IP的系统
6.1 DNS背景
TCP/IP中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确定网络上的一台主机的一个程序. 但是IP地址不方便记忆.
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叫主机名的东西, 是一个字符串, 并且使用hosts文件来描述主机名和IP地址的关系.最初, 通过互连网信息中心(SRI-NIC)来管理这个hosts文件的.如果一个新计算机要接入网络, 或者某个计算机IP变更, 都需要到信息中心申请变更hosts文件.其他计算机也需要定期下载更新新版本的hosts文件才能正确上网.
这样就太麻烦了, 于是产生了DNS系统(应用层).
一个组织的系统管理机构, 维护系统内的每个主机的IP和主机名的对应关系. 如果新计算机接入网络, 将这个信息注册到数据库中;用户输入域名的时候, 会自动查询DNS服务器, 由DNS服务器检索数据库, 得到对应的IP地址.
至今, 我们的计算机上仍然保留了hosts文件. 在域名解析的过程中仍然会优先查找hosts文件的内容.
它本质类似于一棵树一样
6.2 域名简介
主域名是用来识别主机名称和主机所属的组织机构的一种分层结构的名称.
例:www.baidu.com
域名使用 . 连接
com: 一级域名. 表示这是一个企业域名. 同级的还有 “net”(网络提供商), “org”(非盈利组织) 等.
baidu: 二级域名, 公司名.
www: 只是一种习惯用法. 之前人们在使用域名时, 往往命名成类似于ftp.xxx.xxx/www.xxx.xxx这样的格
式, 来表示主机支持的协议.
7.ICMP协议
ICMP协议是一个网络层协议
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 往往需要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 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 但是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 如果丢包了, 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包以及丢包的原因.
7.1 ICMP功能
ICMP正是提供这种功能的协议; ICMP主要功能包括:确认IP包是否成功到达目标地址.通知在发送过程中IP包被丢弃的原因.
ICMP也是基于IP协议工作的. 但是它并不是传输层的功能, 因此人们仍然把它归结为网络层协议;
ICMP只能搭配IPv4使用. 如果是IPv6的情况下, 需要是用ICMPv6;
测试一般用ICMP时,通常跳过传输层来进行应用层和网络层传输.ICMP控制IP来操作
7.2 ICMP的报文格式
ICMP大概分为两类报文:一类是通知出错原因;一类是用于诊断查询
7.3 ping命令
注意, 此处 ping 的是域名, 而不是url! 一个域名可以通过DNS解析成IP地址.
ping命令不光能验证网络的连通性, 同时也会统计响应时间和TTL(IP包中的Time To Live, 生存周期).
ping命令会先发送一个 ICMP Echo Request给对端;
对端接收到之后, 会返回一个ICMP Echo Reply;
ping命令基于ICMP, 是在网络层. 而端口号, 是传输层的内容. 在ICMP中根本就不关注端口号这样的信息.
7.4 traceroute命令
也是基于ICMP协议实现, 能够打印出可执行程序主机, 一直到目标主机之前经历多少路由器.
8.NAT技术
8.1 NAT技术背景
之前我们讨论了, IPv4协议中, IP地址数量不充足的问题
NAT技术当前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主要手段, 是路由器的一个重要功能;
NAT能够将私有IP对外通信时转为全局IP. 也就是就是一种将私有IP和全局IP相互转化的技术方法:
很多学校, 家庭, 公司内部采用每个终端设置私有IP, 而在路由器或必要的服务器上设置全局IP;
全局IP要求唯一, 但是私有IP不需要; 在不同的局域网中出现相同的私有IP是完全不影响的;
8.2 NAT IP转换过程
NAT路由器将源地址从10.0.0.10替换成全局的IP 202.244.174.37;
NAT路由器收到外部的数据时, 又会把目标IP从202.244.174.37替换回10.0.0.10;
在NAT路由器内部, 有一张自动生成的, 用于地址转换的表;
当 10.0.0.10 第一次向 163.221.120.9 发送数据时就会生成表中的映射关系;
8.3 NAPT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局域网内, 有多个主机都访问同一个外网服务器, 那么对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中, 目的IP都是相同的. 那么NAT路由器如何判定将这个数据包转发给哪个局域网的主机?
这时候NAPT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使用IP+port来建立这个关联关系
多个网络客户端进程,ip+port给每一个进程起了一个ID
这种关联关系也是由NAT路由器自动维护的. 例如在TCP的情况下, 建立连接时, 就会生成这个表项; 在断开连接后, 就会删除这个表项
8.4 NAT技术的缺陷
由于NAT依赖这个转换表, 所以有诸多限制:
无法从NAT外部向内部服务器建立连接;
装换表的生成和销毁都需要额外开销;
通信过程中一旦NAT设备异常, 即使存在热备, 所有的TCP连接也都会断开;
8.5 NAT和代理服务器
路由器往往都具备NAT设备的功能, 通过NAT设备进行中转, 完成子网设备和其他子网设备的通信过程.
代理服务器看起来和NAT设备有一点像. 客户端像代理服务器发送请求, 代理服务器将请求转发给真正要请求的服务器; 服务器返回结果后, 代理服务器又把结果回传给客户端.
8.6 NAT和代理服务器的区别
从应用上讲, NAT设备是网络基础设备之一, 解决的是IP不足的问题. 代理服务器则是更贴近具体应用,比如通过代理服务器进行翻墙, 另外像迅游这样的加速器, 也是使用代理服务器.
从底层实现上讲, NAT是工作在网络层, 直接对IP地址进行替换. 代理服务器往往工作在应用层.
从使用范围上讲, NAT一般在局域网的出口部署, 代理服务器可以在局域网做, 也可以在广域网做, 也可以跨网.
从部署位置上看, NAT一般集成在防火墙, 路由器等硬件设备上, 代理服务器则是一个软件程序, 需要部署在服务器上.
代理服务器是一种应用比较广的技术.
翻墙: 广域网中的代理.
负载均衡: 局域网中的代理.
代理服务器又分为正向代理和反向代理.
🌸🌸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知识大概就讲到这里啦,博主后续会继续更新更多Linux的相关知识,干货满满,如果觉得博主写的还不错的话,希望各位小伙伴不要吝啬手中的三连哦!你们的支持是博主坚持创作的动力!💪💪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73372323/article/details/136000400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code.cn/show_68319.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代码007邮箱:suwngjj01@126.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